登录
|
注册
关注我们: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快讯
党建活动简报
党务公开
组织机构
廉政文化
组织机构
制度方案
廉政快讯
心得体会
德育工作
师德师风
家校合育
魅力印山人
安全工作
校务公开
领导班子
办学目标
信息公示
工会建设
学生天地
美术作品
学生习作
社会实践
群星闪耀
教学研究
教改动态
教改资讯
研成成果
教师论坛
教学论文
案例设计
师道交流
新闻资讯
学校资讯
社会新闻
档案馆
19
欢迎访问某某公司网站!
教师团队
教育联盟
印山笛韵
25
网站首页
学校简介
学校荣誉
图片展示
视频中心
印山民族小学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师论坛
>>
案例设计
>>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黄 晶)
名师名校长风采
名师风采
名校长风采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快讯
党建活动简报
党务公开
组织机构
廉政文化
组织机构
制度方案
廉政快讯
心得体会
教育联盟
印山笛韵
校务公开
领导班子
办学目标
信息公示
工会建设
学生天地
美术作品
学生习作
社会实践
教学研究
教改动态
教改资讯
研成成果
教师论坛
教学论文
案例设计
师道交流
新闻资讯
学校资讯
社会新闻
档案馆
19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黄 晶)
来源:
|
作者:
ysmzxx
|
发布时间:
2169天前
|
7162
次浏览
|
分享到: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黄 晶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圆形磁铁、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本子,想奖励给我们班上节课表现最好的3位同学,请同学们帮老师分一分。
老师拿出7个数学本,奖励给3位同学,3位同学都一样的优秀,每个人都要得同样多。这样就剩下了一个本子。剩下的这一个本子,我们就奖励给今天表现最好的一位同学。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我采用给学生奖励本子的这个情境,既对上节课学生的表现作了一个总结,对学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将本人分给3位同学,每人2本,又剩下了1本。剩下的1个本子奖励给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学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自我探究,学习新课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实际操作。并且让学生在黑板上摆一摆。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摆出6个草莓,2个2个地分,刚好分完。学生再次感受平均分,为接下来学习余数尊定基础。】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4、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借助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与余数的名数。】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1.师:看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什么?(小棒)
2.用4根小棒摆一摆,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3、(学生不难得出,4根小棒能摆出1个正方形。)接着提问: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用5根、6根、7根、8根、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5、学生汇报。
4根——4÷4=1(个) 5根——5÷4=1(个)……1(根)
6根——6÷4=1(个)……2(根) 7根——7÷4=1(个)……3(根)
8根——8÷4=2(个) 9根——9÷4=2(个)……1(根)
10根——10÷4=2(个)……2(根) 11根——11÷4=2(个)……3(根)
12根——12÷4=3(个)
6、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A: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B: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
C: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D: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分别摆出了5——12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并且列出算式来。然后让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因为都是摆出正方形,所以除数都是4,学生通过比较自然得出余数都应该比除数小。利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深化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余数与除数的关系的理解。】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就是生活,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本课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先用6个小圆片,每2个分一份,刚好分完。接着再用7个小圆片分一分,剩下不够分一份的个数就是余数。
然后再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在这里,从实物到算式的教学过程就是从具体到半具体,从半抽象再到抽象的过程,是穿行于实物与算式的形式化过渡.学生通过体验数学化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而且很快就找到了“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这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对话,其意义是深而远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以往教学的程式化框架,让学生经历从实物操作——表象操作——符号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寻找规律.
在教学中我也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能根据学生对用乘法口诀找一个数里最多有几个几不熟悉的这一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导致学生试商困难.
上一篇: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江继兰)
下一篇:
《千姿百态的帽子》设计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