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欢迎访问某某公司网站!
印山民族小学
宁缺毋滥
来源: | 作者:ysmzxx | 发布时间: 1798天前 | 4033 次浏览 | 分享到:

宁缺毋滥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的思考

 

情境创设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更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可否认,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这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情境的确令人拍案叫绝,为我们的数学课堂“锦上添花”。但同时也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关注不够,导致创设的情境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哨,成为课堂上的一大败笔。

一、情境创设缺乏时代气息

案例1:《年、月、日》教学片断(四年级第二学期)

上课伊始,教师面带笑容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今天是老师一个特别的日子,老师非常地高兴,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天,猜一猜今天是老师的什么日子?

生:今天是老师的生日。

师:老师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生:X月X日。

师: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能告诉大家吗?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揭示课题)

思考: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常像上面一样,创设让学生“猜一猜”的情境来引入新课,年年岁岁皆如此,确实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兴致盎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是,如果有学生知道你的生日,老师的这种“善意欺骗”岂不被戳穿了西洋镜,课堂中又如何收场?再者像这样问答式的情境除了使学生兴奋之外,还有什么意义?笔者认为,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不妨选择一些重大的事件,例如:以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为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制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中回放当时的状观场景,配以富有激情的解说,这样的情境不仅富有时代气息,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与时俱进,同时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的再现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热情,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情境创设难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2:《折线统计图》教学片段

多媒体出示:某日两只股票的走向图。

师:仔细观察这张“折线统计图”,7时30分股票的价格是多少?它在怎样变化?

生:有两条线,我不知道看哪一条?

师:看蓝色这条折线。

生:7时30分时,它是12元3角,它在忽上忽下。

师:看了它上午的表现,你估计它下午有怎样的走势?

   ……

思考:股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这种脱离学生实际、并非学生所亲身经历和喜闻乐见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获取知识的良好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为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就应从儿童的角度来思考,以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为背景来创设充满童趣、充满童真的情境。

三、情境创设偏离数学教学既定目标

案例3:《几和第几》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青青草原走一趟,你们看草原上有什么呀?

生:草原上有青青的草、红红的花还有小河。

生:草原上有聪明的喜羊羊,有灰太狼。

生:草原上有美羊羊、沸羊羊、懒羊羊

  ……

师:今天,青青草原要举行一次跑步比赛,猜猜看,谁会赢?

生:肯定是喜羊羊,他最聪明了。

生:不对,是沸羊羊,他最强健。

生:我最喜欢美羊羊,她一定能得冠军。

  ……

思考:纵观这耗时5分钟的教学导入活动,学生虽然兴致勃勃,但这样的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到底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其实,教师出示课件后只需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学生今天青青草原要举行一次跑步比赛,然后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来参加比赛?接着,出示最后冲刺的画面,再次提问:谁跑的是第一?谁第二?……这样,学生就能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为接下来新知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四、情境创设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案例3:《认识乘法》教学片断(一年级第二学期)

上课一开始,老师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啄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果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忆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民门前却没有路。

……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思考:情境创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引导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忽略了自己主导作用,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导致花费十多分钟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

其实,教材中安排这样的情境图,其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连加,并加强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为乘法意义造就生长点。教学中教师只需通过寥寥数语概括出情境图中的美景,然后提出问题:图中有几种动物?小白兔是几只一群的?鸡呢?你能算出小白兔有几只吗?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观察加法算式的特点,展开新知教学。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又接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情境创设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案例5:《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五年级第二学期)

师:已知每个“□”是整个图形的1/8,发挥你的想象,把整个图形画出来。

(学生画出的图形有长方形、“土”字形、“山”字形、“h”形等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8个“□”画出了这么多的图形。请你选出其中的5个涂上颜色。想一想,涂颜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当学生完成教师的任务,师生交流之后,已用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至此,笔者误认为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课呢!)

这时候教师又出示了一幅情境图(略)。

师:一辆汽车从车站开出,在到终点的途中经过加油站,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图所示。根据上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这辆汽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生:一共行驶了多少时间?

……

师: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解决。

(在此基础上师生进行交流,重点交流分数加减,揭示课题并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法则。这时一节课已过去了35分钟,教师只得匆匆收场。)

思考:教师用三十几分钟的时间,创设了两个情境,其目的是为了什么,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过,五年级学习同分母加减法,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作铺垫。教学中教师只需借助直观的图形,唤起学生的回忆,构建知识结构,引导总结法则。在此基础上,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的几个案例是笔者近两年在随堂听课中,发现的“情景创设”的一些问题和引发的思考。教学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有目的创设的,它与教学各因素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大力倡导创设情境的今天,澄清认识、走出误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要以“现实性”为情境创设的基本前提,以“趣味性”为情境创设的动力,以“数学味”为情境创设的根本保证,以“思考性”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来创设情境,才能创设出有效、有价值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