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欢迎访问某某公司网站!
印山民族小学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 作者:ysmzxx | 发布时间: 1809天前 | 1905 次浏览 | 分享到: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省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 黄碧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数学学习的基本模式是:

学生学习:置疑提问、自主学习贯穿全过程

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

 

(引导观察分析) (猜测、探究) (正面或反面求解) (学做、学用)

            

教师引导、激发兴趣、反思矫正贯穿全过程

 

下面就结合“小数的性质”的教学,谈谈“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设置数学情境是“情境与问题”数学学习模式的前提,对于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起着思维定向、激发动机的作用。数学问题总源于某种情境;离开了数学情境,数学问题的产生就失去了肥沃的土壤。本节课首先创设的情境是购物,因为购物贴近学生的生活,人人都有真实感,母女俩进商场的画面能吸引学生,这是出现商品及价格的特写,学生看得清、记得牢,也知道它们所表示的具体金额是多少,通

过学生的提问“25角为什么可以写成2.50元,3元为什么可以写成3.00元。”从而使导入环节更好地发挥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接着教师又出示情境“米尺图”,让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如果将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三个数都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分别该怎样写呢?这个问题的产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主动参与探求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解决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是这一教学模式的重点。重在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节课在结合例题进行“概括小数的性质”教学时:注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根据情境的安排观察、比较、讨论,由已知推出未知,执因索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经过学生思维的碰撞,最终概括出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分组学习、深化认识,把如何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处理,此举既可检验学生掌握性质的情况,又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分组学习后,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又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根据学生展示学习的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释疑、解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尤其要注意低差学生质疑,耐心地给予解答,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兼顾“两头”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若教师长期不懈地指导、鼓励,使学生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就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三、注重数学应用

注重数学应用,重在引导学生学做、学用,拓展学习的空间,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节课在概括出小数的性质后,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理解,明确其运用的范围是小数,根据需要或去掉的“0”一定是在这个小数的末尾,学生在应用性质解答各种问题的反复练习中理解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特别是分组学习中判断题的假设极具有针对性。如:①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侧重于性质的适用范围必是小数而非自然数。②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③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侧重于小数与小数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除此之外,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意面向全体,及时反馈矫正,及时奖励及时强化。并且在教学将要结束时,注意教学的完整,开课时商品价格25角和3元为什么可以写成2.50元和3.00元的问题,通过对小数性质的学习,学生能按自己的理解应用小数的性质及生活常识进行说明。这样可以启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学好数学知识,能很好地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但活动程序决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全面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因素,使每节课安排的程序成为一个科学有序的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充分利用这个数学学习的基本模式,始终把学生学习的质疑提问、自主学习贯穿于全过程;教师导学中的激发兴趣、反思矫正贯穿于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贵州人民出版社汪秉彝 吕传汉主编

 

                                       

2005627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