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科研工作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教科研工作汇报材料
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是一所县教育局直管的一类完全小学。学校现有教学班51个,在校学生3200余人。有教职工163人,本科学历26人,大专学历128人,中专学历12人;有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99人,初级职称62人,高级工1人。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目标,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思想,积极开展各种教育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施教水平,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抓住了教育科研的今天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明天,因此我们学校一直把教育科研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学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 ”办学思想为航向,扎扎实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机构完善制度,为科研工作高效运作保驾护航。
走科研兴校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教育科研的高效运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机构组织和健全的管理制度基础上。为此学校建立了教研工作四级管理组织体系,即“学校——教导处——教研组(课题组)——年级组” 在科研管理上我校主要采用分层负责制的管理办法。校长、分管副校长全盘抓,负责定向;教导主任具体实施指导教科研工作,负责定标;教研组长分管学科教研,课题组成员分管课题教研,年级组长分管级内教研,负责定位。同时,学校为了加强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科研工作制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教育科研管理制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课题管理制度》。以上制度在管理实施过程中,学校会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改,使其逐渐规范,逐渐健全。从而促进我校科研工作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序列化发展。
二、加强常规管理力度,为科研工作长效发展高屋建瓴。
“教育科研是水平线,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这是流行在教育界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而且坚持这样做很不容易。我们学校认为加强常规管理力度,是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学校对各级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校长及时批阅并安排业务副校长负责组织落实,各级组织人员保证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教导处每学期根据本期工作实际拟定教科研工作计划,期末认真撰写工作总结,学科教师开学初根据教科研工作计划认真填写相关表册。教学过程中,学校每月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常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上报教育局,业务副校长带领教导处成员对中青年教师的课堂进行随堂听课。每学期校级领导、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听课不少于15节,新调入教师、课题实验教师每学期须执教一节汇报课。学期结束,教师认真撰写学科教学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论文上交教导处。学校并对每位教师上交的校本教研(5000字读书笔记、每星期一篇教学反思、4则教学案例)内容做详细的检查,并做好详实的记录。以上各项检查结果均纳入教师量化考核,与教师的评优、考核、聘任、晋升职称、绩效工资直接挂勾。严谨的常规管理,为教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拓宽教育科研渠道,为提升教师素质垫石铺路。
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校不断丰富教科研的内容和拓展教科研渠道,采用校级教研制度化,校际教研经常化的模式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教学研讨周”是我校教育科研的一个创新点,所谓的教学研讨周就是利用一个星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内容有“三课”课堂竞赛。“三课”,即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中年教师的公开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每学年由教导处按教研组确定参赛人员,由校领导和教研组长组成评委会,分学科组织教师听课,教导处统一发放教师课堂评价表,课后开展说课、评课活动。由专人汇总,每学期按评分进行分等奖励。“三课”活动的开展,促进了老、中、青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交流,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竞赛项目还有评课、说课、下水作文、书法比赛、剪纸。评课稿、下水作文获奖稿件学校编辑成册或刊登在学校网站作为校本资源进行管理。书法、剪纸获奖作品学校作为墙饰文化装裱上墙。“教学研讨周”活动的内容之丰富,参与面之广泛,形式之多样,是我校教育科研的一大亮点,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每个学年都要为青年教师安排同科目的骨干教师、老教师做指导,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与方法,老年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技术。集体备课是当前教育领域经过实践检验并普遍推行的一种高效途径。因此,我校结合实际,采用集体备课方式进行教学教育研讨。集体备课按“个人研究形成预案-----共同研讨形成共案-----充实调整实施教学-----形成实案-----反馈反思”几个环节进行。预案:主备人根据小组安排先个人备课,并在小组会议上作中心发言。共案:中心发言人说课——主备人修改预案,形成共案。实案:在共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的实际作进一步修改,形成实际教学的方案。(可在共案中的教学实案处加以说明)
学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常态化、经常化、自主化的学习。各教研组间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每次学习要有专题、有主要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推行理论学习、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教研组长做好学习记录。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加强业务培训学习,学校每年按计划派出部分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各类竞赛,每年学校聘请资深专家、名师来我校给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此外,我校通过支边支教、送课下校等途径来加强校际交流与研讨。
四、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促进科研改革引领方向。
课题即问题,课题研究其实就是解决我们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因此学校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来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我校针对课题研究开设的“课改实验周”是课改教研的又一大亮点。在“课改实验周”期间,有课题教师汇报课、阶段性的成果展示,同时邀请局领导、兄弟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进入课堂参与活动并进行指导与研讨。之后,课题组及时将“课改实验周”的教研动态刊登到学校网站专栏,与同行分享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近十年来,学校实施了国家级课题《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民族地区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省级课题《数学情境与问题提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实践研究》《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县级课题《多渠道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采取三项流程进行管理,即制度管理、过程管理、评价管理。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实践、不断反思,通过课题实验给教育科研带来源头活水,进而提高我们教师的研究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真正为教学实践服务,课题实验的深入开展造就了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
我校教学本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校本教研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坚持科研兴教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坚持走科研兴校的特色之路。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在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全体教师严谨教学,勇于探究,努力拼搏,大胆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先后被评为“课题实验学校”、“课题实验标兵集体”、“优秀科研单位”等光荣称号。所承接的课题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县级不同等次的奖项,课题成果在全县得到广泛推广。学校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培养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骨干教师30多名。教师的教学论文、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等1000余篇文稿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竞赛中获奖;老师们参加各级赛课、评课、说课、课题论坛、微型讲座、技能大赛等比赛项目分别获国家级奖项24人次;省级27人次;市级32人次;县级55人次。学生参加作文、英语、体育、绘画、演讲、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获奖人数达1000人之多。
成绩永远代表过去。我们相信,全体师生齐心协力,沿着“以德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思路,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功能、实用功能与带动功能,努力开创印山民族小学教育事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