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欢迎访问某某公司网站!
印山民族小学
小学数学张英名师工作室评课稿
来源: | 作者:ysmzxx | 发布时间: 1902天前 | 9554 次浏览 | 分享到:
小学数学张英名师工作室“2015-2016学年


   第一、二、三期跟岗学员汇报课”活动


             评   课   稿


          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陈志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咱们小学数学张英名师工作室“2015-2016学年第一、二、三期跟岗学员汇报课”活动。今天上午共听了四节研讨课,分别是松桃县二完小吴萧老师和市实验小学熊英老师执教的《集合问题》、松桃县二完小龙艳老师执教的《认识四边形》以及蒋世芬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四节课的设计独特新颖、紧扣教材层层展开;教师言语亲切、教学风格各有千秋,令人耳目一新、让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想针对这几节课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谈谈吴萧老师和熊英老师执教的《集合问题》。《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我自己在公开课时也上过,我所在的数学课题组成员也上过汇报课,所以对这节课我是特别熟悉的。我们与熊英老师的设计大同小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玩“站圈”的游戏,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但熊英老师的设计更有创意和深度:首先,熊老师利用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以学校开展校运会选运动员为契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熊老师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减1”这个环节中做得特别到位,而且深入探讨了“如果该学生参加了三个项目应该减几?参加4项呢?”高效的突破了知识难点。第三,熊老师能够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抓住学生心理展开教学。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经过新知教学后,学生往往出现疲惫感。熊老师在作业练习前利用“智慧动物岛、欢乐少不了”为口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的设计以“岛主”邀约的形式展开,富有层次性,达到了巩固和升华的目的。总的说来,熊英老师的课亮点较多,暂不一一点过。


我的思考是: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中更大胆的放手就更好了:例如,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小组说一说,再指名汇报;把“记者采访”的主角由老师换成学生,让学生自主采访提问,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吴萧老师同样上的是《集合问题》。该课围绕教材展开,学生活动以回答、作业练习等形式呈现,合作探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作为同课异构,对比来说,她们的设计除了导入相同以外,完全不同。两位老师的导入都是“脑经急转弯”,(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三张票就进去了,为什么?)但吴老师花了5分钟时间,请了很多学生回答还是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由于学生表述不完整、不清楚,导致耽搁了很长的时间,如果能像熊老师一样,出示三张图片,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有一个人扮演了两个角色,也就是出现了重复现象。作为年轻教师,吴老师的亲和力以及她丰富的评价用语非常值得我学习,例如“老师发现四大组的同学最勇敢。”“等不及了,那你来吧”等等。这些朴实真切的话语鼓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表现欲望。


我的思考: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作为新授课,知识点讲解过快,作为复习课,练习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针对“学生已学”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怎样去设计该课呢?


接下来说说龙艳老师执教的《认识四边形》。该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的认识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做好铺垫,可见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中龙老师语言干净利落、语气抑扬顿挫,全程笑容满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通过观察、圈一圈、写一写、游戏(摸一摸、猜一猜)、画一画、分一分等活动,深刻领悟、掌握四边形的特征,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亮点较多,潦记以下几点:


1.在展示汇报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逐一辩证式讲解每个图形是不是四边形,并总结出四边形的特征。


    2.图形比较多,教师将图形编号,便于学生描述;评价用语“其实你已经很棒了”“你真会就地取材”等等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3.利用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教师先让学生猜测玩什么游戏,丰富的表情与语言吊足了学生的胃口。


我认为,该教师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我的一点小建议是:在学生完成“画一画”环节后,老师说“同桌互相看一看,画得一不一样”。如果换一种问法:“同桌互相看看,他画的是不是四边形?画得好不好?当小老师评一评。”这种问法更恰当些,毕竟学生画的图(四边形)有大有小,去比较一不一样没有意义。


最后,说说蒋世芬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本节课属于在不封闭路线上植树的问题,龚老师将这一问题中的几种情况融为一节课,个人觉得内容较多,如果只上一个例题也许会更好。教学中龚老师言语亲切、循循善诱,值得我们学习。但本节课传统教学模式较重,教师被课件拽着走、提醒过多、引导过多、导致课堂中学生没有机会展示自我,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纵观这四节课,老师们充分渗透新课改观念,师生角色的转换得以很好的落实。但也有些许不足的地方。上周末(12月12日、13日)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六届名师优课经典再现暨小学名师高效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我们有幸欣赏了吴正宪、贲友林等名师的教学风采,令我最为惊喜的是,几位名师在做课中已经悄然渗透2011版新课标理念----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培养。这说明,他们的教学设计与课堂都是与时俱进的,所以,让我们也跟随名师的脚步,一起前行吧!


老师们,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看法,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原谅。在此,非常感激张老师给我这个锻炼的机会,谢谢!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