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欢迎访问某某公司网站!
印山民族小学
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吴言梅)
来源: | 作者:ysmzxx | 发布时间: 1771天前 | 3798 次浏览 | 分享到:

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

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吴言梅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粗浅看法:

一、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一)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材所选篇目大多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值得我们去挖掘、探究。比如《盘古开天地》使学生观赏到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神奇魅力;《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领略旅游文化的旖旎风光;《清明上河图》、《赵州桥》等课文可谓是民族文化的大展台,向学生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的教学里面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并于课后收集王维的古诗进行诵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二)汉字学习,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契机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

另外,还可以在写字教学中渗透书法知识电脑、手机流行的时代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高低”“错落”、“避让”和“穿插”,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二、经典诗词吟诵领略传统文化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在小学中开展诵读活动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表演读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内容很大一部份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但有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间接经验的来源——社会实践。结合我校综合实践实验课题,我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家乡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风味小吃、参观箫笛博物馆通过调查,同学们领略了侗乡风雨桥、钟鼓楼的建筑风格;亲历了油炸粑、罐罐油茶的制作过程;了解到玉屏箫笛的制作工艺、传承文化,以及国际地位通过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从阅读中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副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阅读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 强民族自豪感。中国文化内容丰富,仅有课内阅读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素养。教师可指导学生读古典文诗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得良好习惯,还要引导学生从书本中了解各类文化。在阅读中,了解文化艺术固然重要,但学会思考文章寓意,文化的精髓更为重要。

 六、润物细无声(身教重于言教)   

 其实,传统文化的内容太宽泛了,作为教师未必能一一说出来指导学生,我们还可以以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画一幅山水国画,吟一首优雅的古诗词,弹一曲古筝琵琶声……相信这些点点滴滴的熏陶感染,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我们的古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就是深及泉水的根,就是源源不断的泉。教师就是要做那挖井掘泉之人,为学生输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