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欢迎访问某某公司网站!
印山民族小学
第六届名师优课经典再现研讨会学习心得
来源: | 作者:ysmzxx | 发布时间: 1807天前 | 6044 次浏览 | 分享到:
参加“和美课堂”第六届名师优课经典再现


暨小学名师高效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


学 习 心 得


                                       印山民族小学:陈志慧


 


2015年12月12日至13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贵阳市云岩区云岩一小举办的“和美课堂”第六届名师优课经典再现暨小学名师高效教学形式观摩研讨会。再一次领略名师教学风采,若饕餮盛宴般令我回味无穷。


本次活动专家阵容庞大,主要以授课与讲座相结合形式进行。吴正宪、贲友林、刘松、罗鸣亮、强震球几位老师分别为我们展示了《用字母表示数》、《年、月、日》、《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分数的初步认识》几节经典课例。其中,吴正宪老师和贲友林老师的课令我最为震撼。原因是他们的课和我正在研究的课题《小学数学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团队正为在教学中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契机而苦恼,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令我茅塞顿开。


吴正宪老师的课从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后问:“关于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的回答比较多,诸如“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字母可以表示什么什么数?”“什么样的字母表示什么样的数?”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激发了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特别是展示汇报环节,吴老师针对性的挑选了几件作品,将作品编号,请学生提问质疑,让作品“主人”诠释想法。整个过程中,老师只在一旁稍作点拨,学生自己在质疑提问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了问题。在课的最后,老师做了总结,并让学生回去查查“是谁更早的使用了用字母表示数”,又让学生带着问题离课堂。这节课以问题贯穿始终,真是无问题不成课。


贲友林老师的课“开门见山式”直接导入课题,以复习旧知为切入点,以问题“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展开交流。紧接着学生根据老师出示的日历,自主发现日历中隐藏的数学知识,利用“课前学习单”互相介绍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探究年和月的关系、年和日的关系。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只做适时点拨,学生利用“课前学习单”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一解决问题,学生知道的由学生解决,学生不知道的由老师指导补充。


这同样是以问题贯穿始终的一堂高效课,本节课充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和我一起听课的肖艳老师(我校数学教师,数学课题组成员)听了这几节课后也激动不已,兴奋的说:“这次学习真是来对了,这几节课对我们的课题研究帮助太大了。”我欣然同意她的观点,其实,令我感触大的岂止这些?


早在2008年我就听过贲有林老师的课,在北京参加国培学习时,也有幸聆听了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上网收看了两位老师的大量上课视频资料,购买了他们的相关书籍。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尚属首次听到,紧跟课标、紧跟国家教育时政,专家的科研能力可见一斑。


  《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四能”,即: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最好的体现。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中的,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直接的来源。在现实世界里边,很多很多具体情境里边,其实不是现成的问题摆在那里,所以你只会解决现实问题,那就变成解题的工具,而不能创造性的去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比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


    听名师的课,你会发现40分钟时间那么短暂,听名师的课,你会发现你正在进步着、、、、作为一线教师,作为一名从事数学教学工作才7年的我,当紧跟名师的步伐,勤学多问方能有所成长!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