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欢迎访问某某公司网站!
印山民族小学
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来源: | 作者:ysmzxx | 发布时间: 1772天前 | 3297 次浏览 | 分享到:

谈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   陈 红

 

21世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及时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适应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于这种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孩子天生就具有创造性的,他们生性求异,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这“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造的源泉。教师应保护他们的这种天性,并加以培养,这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如:“少先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植树任务。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有些同学马上提出异议,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10棵树,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求异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以趣促思”。对于小学生,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种奇闻逸事更能激发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往往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乘加乘减”,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采用故事形式贯穿整节课:

不改变原主题图的探究功能,又能使探究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课堂中我只呈现4株玉米上小熊拿走一个玉米棒的情境,小熊跟妈妈去掰玉米,看到这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直接提出:还剩几个玉米?学生列出乘加乘减不同的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继续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小熊跟妈妈一起摘西瓜的情境:①看到妈妈摘的西瓜,小熊写了三个算式:3×3+3=,3×5-3=,3×4=。你们知道他们一共摘多少个西瓜?为什么?然后呈现西瓜的摆放图,进一步提出:小熊写出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建议吗?使学生领悟只要写出“3×4”就可以了。②继续讲故事,第二天妈妈又摘了一些西瓜摆在地上,小熊看到地上的西瓜,又一下子写下了2个算式:3×5+2=,4×5-3=。你们知道熊妈妈第二天摘了几个西瓜?你们能根据算式猜一猜熊妈妈是怎样摆放的吗?能把自己的猜想画一画吗?借助故事情境,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起劲,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以动促思”。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喜欢亲自动手偿试。因此,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投其所好”,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先进行实物演示,在讲台上放一个有10个格子的纸盒,盒里放9个小球,盒外放2个小球。先让学生数一数,盒子一共可以放几个小球?现在放了几个?盒子外还有几个?再放入几个盒子刚好装满。继续问:“盒外原有2个小球,拿1个放入盒里,盒外还有几个。”根据这一思维过程,我演示,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口述:2可以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11。学生摆学具。左边摆9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启发学生思考右边拿几个圆片放到左边,就可以一眼看出共有多少个圆片。学生通过看、摆、分,在头脑中形成了9+(1)=10,这个“1”应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来,同时对较小的数应分成1和几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为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提供了感性支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明确了计算方法,又以动促思,达到了思维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以说促思”。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鼓励、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判断、推理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讲、说、练。如教学“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分组摆小棒探讨十几减九的算法,然后小组派代表讲述。学生大多数想到了算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法。继续提问,“谁还想起其它的算法吗?”有个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算法,说话时断断续续,急得脸都红了。于是我鼓励他,“别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明白。”“十减四就剩下六,所以十五减九等于六。”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我大加赞扬。其他同学都羡慕得不得了,争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虽然他们有时表述得不大清楚,但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迸发出更多的、更耀眼的火花。

三、还权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等活动,从中探索出数学的奥秘,领略出数学美的真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l、直接尝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三年级下册加减法例题:113+59时,我既不先作暗示,也不让学生阅读教材,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比比哪组计算方法多?哪种方法最简便?最后,总结出各种解法:110+59+3;100+59+13;113+50+9;120+59-7;113+60-l……这样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了学生进取心和自信心。

2、诱导观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基础上发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大胆的想象。例如,梯形面积公式S=(a+b)h÷2,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呢?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当梯形上底b向右延长,直至上、下底相等时,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S=(a+a)h÷2=ah。当梯形上底缩小为一点时,即b=0,这时梯形变成三角形:S=(a+0)h÷2=ah÷2。通过观察、想象,运用动态变化,创造性地沟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丰富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情感,体验创新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抵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创作成果的机会。如二年级下册“平移--旋转”,我让学生动手用剪刀先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在白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图形创作,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在教室四壁。我和学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这些富有创意的作品,肯定了学生的努力,保护和激励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时代呼唤创新,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期待创新。教师要不断尝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印山民族小学   陈 红

 

21世纪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及时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适应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于这种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

一、激发“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

孩子天生就具有创造性的,他们生性求异,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这“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创造的源泉。教师应保护他们的这种天性,并加以培养,这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如:“少先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植树任务。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有些同学马上提出异议,并说这位同学“瞎想”。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10棵树,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的初级阶段,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求异意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以趣促思”。对于小学生,故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种奇闻逸事更能激发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往往能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如: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乘加乘减”,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采用故事形式贯穿整节课:

不改变原主题图的探究功能,又能使探究的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课堂中我只呈现4株玉米上小熊拿走一个玉米棒的情境,小熊跟妈妈去掰玉米,看到这些,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直接提出:还剩几个玉米?学生列出乘加乘减不同的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继续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小熊跟妈妈一起摘西瓜的情境:①看到妈妈摘的西瓜,小熊写了三个算式:3×3+3=,3×5-3=,3×4=。你们知道他们一共摘多少个西瓜?为什么?然后呈现西瓜的摆放图,进一步提出:小熊写出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建议吗?使学生领悟只要写出“3×4”就可以了。②继续讲故事,第二天妈妈又摘了一些西瓜摆在地上,小熊看到地上的西瓜,又一下子写下了2个算式:3×5+2=,4×5-3=。你们知道熊妈妈第二天摘了几个西瓜?你们能根据算式猜一猜熊妈妈是怎样摆放的吗?能把自己的猜想画一画吗?借助故事情境,让学生玩得开心,学得起劲,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以动促思”。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喜欢亲自动手偿试。因此,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投其所好”,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学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先进行实物演示,在讲台上放一个有10个格子的纸盒,盒里放9个小球,盒外放2个小球。先让学生数一数,盒子一共可以放几个小球?现在放了几个?盒子外还有几个?再放入几个盒子刚好装满。继续问:“盒外原有2个小球,拿1个放入盒里,盒外还有几个。”根据这一思维过程,我演示,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口述:2可以分成1和1,9加1得10,10加1得11。学生摆学具。左边摆9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启发学生思考右边拿几个圆片放到左边,就可以一眼看出共有多少个圆片。学生通过看、摆、分,在头脑中形成了9+(1)=10,这个“1”应从第二个加数里分出来,同时对较小的数应分成1和几建立起清晰的表象,为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提供了感性支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既明确了计算方法,又以动促思,达到了思维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以说促思”。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鼓励、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判断、推理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讲、说、练。如教学“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先让学生分组摆小棒探讨十几减九的算法,然后小组派代表讲述。学生大多数想到了算减想加、破十法、连减法。继续提问,“谁还想起其它的算法吗?”有个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算法,说话时断断续续,急得脸都红了。于是我鼓励他,“别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说明白。”“十减四就剩下六,所以十五减九等于六。”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我大加赞扬。其他同学都羡慕得不得了,争相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虽然他们有时表述得不大清楚,但我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迸发出更多的、更耀眼的火花。

三、还权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等活动,从中探索出数学的奥秘,领略出数学美的真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l、直接尝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三年级下册加减法例题:113+59时,我既不先作暗示,也不让学生阅读教材,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比比哪组计算方法多?哪种方法最简便?最后,总结出各种解法:110+59+3;100+59+13;113+50+9;120+59-7;113+60-l……这样消除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了学生进取心和自信心。

2、诱导观察想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而想象是在敏锐观察基础上发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并利用大脑中储存的信息,展开大胆的想象。例如,梯形面积公式S=(a+b)h÷2,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联系呢?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当梯形上底b向右延长,直至上、下底相等时,梯形变成平行四边形S=(a+a)h÷2=ah。当梯形上底缩小为一点时,即b=0,这时梯形变成三角形:S=(a+0)h÷2=ah÷2。通过观察、想象,运用动态变化,创造性地沟通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丰富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注重情感,体验创新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抵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创作成果的机会。如二年级下册“平移--旋转”,我让学生动手用剪刀先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在白纸上进行平移和旋转图形创作,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在教室四壁。我和学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这些富有创意的作品,肯定了学生的努力,保护和激励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时代呼唤创新,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期待创新。教师要不断尝试、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线预约